合影留念
7月15日,中国海洋大学赴威海渔具调研团在完成了为期三天的调研工作后顺利返回青岛,圆满结束本次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在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亲赴威海好运通网具科技公司进行参观,并亲自参与公司的网具生产过程中,并与公司负责人就公司销售、创新研发及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在第一天的调研活动中,好运通公司刘立洋经理对公司概况向团队成员进行了简单介绍。介绍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公司作为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 “行业质量信得过企业”,产品包括多种海洋捕捞网具和水产养殖网具。公司获得了ISO9001、ISO14001、ISO180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体系认证证书、“威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证书”、 “山东省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荣誉等。公司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各1项。其中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渔场捕捞技术与渔具研究与示范”(编号:201203018)项目中,公司负责“研究南极磷虾拖网和中国三大海区拖网、张网的高效捕捞渔具渔法及示范”课题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远洋捕捞技术与渔业新资源开发” (编号2013BAD13B00)项目中,公司负责“远洋节能降耗新材料及捕捞装备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目前已经获得多项专利。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沿着网具生产的流水线,对网具从原料至成品的加工步骤进行了细致的了解。
团队成员于第二天亲自参与网具生产的过程中,面对已经工作了多年的工人们手中快速穿差于网眼之间的梭子,团队成员在工人们的指导下,经过多次练习,仍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团队成员了解到,在网具的生产过程中,公司的机械化程度可以达到30%,但最重要的装配步骤,必须由人工来完成。由于不同订单所定制的网具都会有所不同,工人们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网具进行装配。由于工作的专业性,在装配环节工作的工人都为工龄在十年以上的熟练工人,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同时又没有年轻人填补劳动力的缺口,这也造成了公司在员工招聘方面的一些困难。体验生产的过程是辛苦的,工人们早已熟能生巧的工作,团队成员只进行了一上午就感到极为疲惫,而且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都远远不能与工人们相提并论。正是这些基层的工作,保证了公司产品的质量,保障了公司的效益与业绩。
在调研活动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与公司的刘立洋经理就公司的销售情况、创新研发、人才需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从2000年至今,公司网具的销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休渔期的延长,对公司产品的销量造成的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大。在人力资源方面,刘经理指出,就目前公司的情况来看,对于管理方面的人才以及专业方面的人才都是迫切需要的,公司既需要懂技术,能够在公司的条件允许范围内参与研发创新,还能够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管理和销售岗位上进行沟通的人才。目前,公司的一些劳动型岗位上,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以现有老员工的介绍为主,由于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大,经常会造成人才缺口。经过深入的交流,团队成员对网具的生产及行业的具体情况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通讯员:刘雨昕
参与网具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