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年轻,我证明了一半-2008级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 张斌

发布者:耿雪晨发布时间:2014-10-22浏览次数:434


转身看看,离开海大也有一年整了。如果不是写作本文,我甚至已不记得毕业多久了。我,研一尚未结束。后知后觉,比同龄人又落后了一年,当这种差距渐渐累积,越来越大,我还有什么资格和勇气辜负本应奋斗的青春。

待惊愕甫定,懊悔之余,不免扼腕叹息:性格上的致命缺陷——消极等待——始终没有被补救。孔子尚“日三省吾身”,我一介庸人岂可放任时光流转,不顾反思?此类回顾,本应成为一种习惯,我却束之高阁,直到被老师提醒才停下脚步思考。

木桶效应简单却实用,依此,我认为一个人的劣势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比起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对个体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我,消极等待的诟病乃劣中之劣。

我甚至觉得,大学,迷迷糊糊入学了,糊糊涂涂离校了,本科期间我能取得一些成绩,简直就是奇迹——从大一入学的选课,到离校前考研复试,绝大部分机遇面前我都在消极等待,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等待的是不是戈多,即便是戈多,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拯救我。(戈多,20世纪西方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等待戈多》的角色,代表着美好与希望。)

当周围的人忙于排课表时,我不知道什么时间选课、怎么选课,只是单纯地以为如果我没来得及,总该有人帮我的;当室友开始打印考试时间时,我居然不知道考试安排已经公布了,还等着班长通知;当大家在讨论海洋知识竞赛答题经验,我正准备尝试时,报名早就截止了;十月份当女朋友问我考研复习进度时,我发现原来都不知道要考哪几科,而且,平时在看的书居然不是要考的科目;复试前,她又问我复试比重多少,我反问:“复试和初试是要有比重的吗?”……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好像脑子里有一个叫做“积极争取”的房间,但大部分情况下它都是空荡荡的,我却天真地以为房间里住着某人,唯一的义务便是提醒我。事实是,虽然几次成败攸关时都恰好有个声音敦促我,使我尚免受大难。但,纵观过往,细细品来,消极等待几乎让我活得不成人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并非缘自命运的偶然,而是一次次消极累积的必然。

消极的我也有着诸多并发症,譬如缺乏当仁不让的魄力、错过了最想做的事、耽误了最好的时光……

如果不曾消极,截至目前,我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两年。然而,历史不容假设。过去的我就是那样一个消极等待的我,一个让自己懊恼不已的我,一个足够让读者引以为戒的我。

当然,我可以肯定,这篇回顾的读者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这种一味传递负能量的叙述方式也有失妥当。所以,要讲一下性格缺陷的另一侧,还存在一个值得肯定的我,一个具备些许借鉴意义的我。这个我,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这个信仰,让我敢于直面以上所述的惨淡的人生。

信仰不是泛泛之谈,而是具体切实、因人而异的,抑或,从可行性衡量我更倾向于“信条”这个词。这个信条无所谓大到家国之爱、对全人类的关怀,小到争一口气、对某人的不屑,都提供了一种精神层次的源动力驱动。

我有自己的信条,为了自己的信条,愿意把自己逼上绝路。因为,不到穷途末路,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少。在最困难的时候,会想起需要我必须坚持下去的那些人、那些事,于是,咬着牙比别人多撑了一小会儿。而往往,多坚持的这一小会儿就成为了制胜的关键。坚持,无论结果是否遂人愿,都是历练,是精神的苦修,是对自己的挑战和灵魂的升华。当自己将要倒下的时候,还能努力再迈出一步,哪怕是用早已麻木的腿迈出的颤颤巍巍的一步,那都可以被认定为勇士。一次次逼自己坚持,让我一点点坚强,坚韧不拔,越挫越勇。我曾经以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三天之内赶出突如其来的堆积如山的各种繁琐材料,直到连续六十八个小时没有合眼,写到鼻血都流出来……那是大学最疯狂的事情,是对健康的糟蹋,是我距离猝死最近的一次,此生都不愿重复第二次。但我要说,我赢了自己,我还活着,没有倒下。

我的信条也告诉我,立于世当有担当,有责任;言必信,行必果;……

回首大学,剖析自我,思绪既散且漫,想要记下来的东西太多太多,例如我身边的人如何教会我热爱生活,感恩父母,专心致志,淡泊名利……可是,我的文笔总是捉襟见肘甚至言不达意,只能选出我自认为有代表性的硬伤和硬实力中的一点点,警示自己。若能对他人起到即使微不足道的帮助,将更加不虚此文。写作此文我专心而真诚,至于能否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所不厌甚或于他们有益尚待检验。也借此契机,向所有在太阳下脚踏实地耕耘梦想和在月色中仰望星空为明天奋斗的水产人致敬和祝好!

其实,我擅长的文体是证明题,毕竟,接触更多的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末了,三行——

年轻,是一个命题。

而任何命题,都需要证明。

请证明,我们正年轻!

 

编者按:张斌,绝对的校园牛人,而此文又是低调的惊人。关于他在校时的本科成绩,可看后文:《张斌——我与大海有个约会》中简介。在其中我们也会明了他今天这种心情的原由:大三暑期的实习让他错过了一门必修课程的考试,于是与外校保研无缘;南极之行让他错过了研究生的考试,直至毕业后的第二年才顺利进入浙江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业,所以才有了“比同龄人又落后了一年”的不甘和落寞。或许对于昨天,每个人都会产生“如果”的情绪,其实这是成长所带来的必然的遗憾。对此我们无需苛责,无需怅然,也正因如此的反思,才警示我们要扎实地活在当下,并更要积极地面向未来,继续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