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怀感恩,拒绝平庸-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2010级刘甜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3-13浏览次数:188

 

刘甜雨,女,汉族,1992811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2010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荣获20102011 学习优秀三等奖学金,20112012 学习优秀二等奖学金,20122013 年度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称号。保送为本校渔业资源专业学术型研究生。E-mail:liutianyu_92@163.com.

 

也许是因为出生于内地城市,也许是因为海洋本身的浩瀚与神秘,我从小就对海洋有一种深深地向往和敬畏之情。20109月,我踏入海大的校门,成为了新一代“海大人”,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无限憧憬。转眼间,曾经的小学妹被封上“大四学姐”的称号,展望已然变成回顾,回顾我的大学生活,回顾我的成长,回顾我的收获和感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面对这喜忧参半的毕业季,我问自己,大学四年,到底学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想,应该是感恩。

感恩父母长久以来对他们不大靠谱的女儿的包容和支持。一个认真开明的老妈,一个睿智重情的老爸,他们给了我第一个家,让我充分享受着被爱的滋味,也学会了如何去爱。辞旧迎新时,一家人围坐在同一张饭桌上,前一年的努力与挣扎,未来一年的希望与憧憬,在家人面前,这一切似乎都可以变得理所当然,变得轻描淡写。

感恩班主任李文涛老师和所有授课老师,给予我信任,把我拉进知识的海洋里任由我扑腾。忘不了老师的滔滔不绝、信手拈来和苦口婆心,也忘不了师兄师姐们对我们的帮助和鼓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水产事业的热爱和对热爱的坚持。

感恩身边无数优秀的同学不断提醒我的差距。去年我参加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听着大神们的分享,与自己比较,我问自己,大学期间有没有为了一个科研项目废寝忘食地待在实验室?有没有为了筹集经费和实验器材想方设法、各处求助?有没有背过好几本英语单词书,而有的已经背得不得不包上书皮?有没有在酷热难耐的暑期依然在养殖场实习,走街串巷地实地调查?对这些问题否定的回答,使我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触,之前觉得这八个字显而易见,傻得可以,现在却觉得像是某个武林秘籍的奥义,一语道破天机。

感恩10海渔班在每一次班会、每一堂专业课、每一回班级活动中,都带给我归属感。去年希望之星的评选,我们班里同学考研的考研,找工作的找工作,加上兄弟班级确实也藏龙卧虎,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包括我在内。虽然荣幸地被同学、老师推举出来,但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做没有把握做好的事情。可是如果不借此机会在毕业前展示一下我们民主自治、言论自由、奋发向上的优秀10海渔班就太遗憾了。结果确实没有留下遗憾,我全心全意准备,让大家认识了我,也熟悉了我们班,圆满完成任务。看到我们班同学在我上台前一个个从考研教室赶过来,站在教室一角为我加油,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福。

感恩大学期间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不断体味并学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走入大学,从纠缠了多年的高考梦魇中解脱了出来,生活从只有学习、作业的单调变成有各种活动无拘无束的丰富多彩。爱心社、微尘志愿者,在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大学的迷人之处,大学给了我们种种机会和可能性,让我们在不断地挑战和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在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舞蹈者协会让我敢在舞台上展现别扭的舞姿,运动会时在拉拉队里跳得不堪回首;与海大师生对美国的教育、医疗、家庭和社会保障进行的实际考察和调研,由于吃住都在寄宿家庭,也让我在不间断的庞大美剧中泡了痛苦又快乐的二十天。有很多经历甚至已经渐渐淡忘,但它们给我的快乐和自信是时间带不走的。

感恩自己的不放弃,在想要退缩时选择了坚持,虽然有时依然想偷懒、怕失败,但选择一次次走出心灵的舒适区,终于在不断纠结与成长中逐渐坚定目标,完成了从迷茫、依赖到坚定、独立的转变,也渐渐在迷雾中看清自己的成长,看到触手可及的未来。

感恩宿管阿姨,感恩饭坑大叔……正是感恩的这些许多人、许多事,使我成为了现在的刘甜雨。

我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可以名垂千古,有多少人遗臭万年,又有多少人只能在族谱里冒个泡。坐在候车室,一眼望去是一片脑袋的海洋,而我就是这些熙熙攘攘的脑袋中的一个。校园里,我从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不是学霸,不是大神,不是社团达人,也不是文艺青年,只是一个一步一步专心走自己路的平凡大学生。

在不知所措地混过大一上学期后,我豁然明白:我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我不必选择碌碌无为,不必选择浑浑噩噩,平凡的道路依然可以走得有张力,有追求。于是,在大一下半学期,我充满信心和激情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尽可能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充分利用图书馆,将知识化为己用。在大一学年拿到学习优秀三等奖学金之后,我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大二,我不再只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到了鱼类行为生态学实验室中,成为了学长学姐们的助手,在“打下手”的过程中,渐渐对实验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体会到实验的新奇和乐趣。由于我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实验室中的工作更像是游戏,而非负担。之后我参与了SRDP项目(《魁蚶稚贝放流标记的实验研究》),从项目开始设计实验,研究生师姐和我们组员一起讨论,看文献,查资料,到最后分析数据时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和修改,让我明白:科研不等同于实验,更不是游戏,它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敬业精神。要沉得下心,才可以从一篇篇艰涩难懂的英文文献中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要吃得起苦,才可以在实验室刷夜,心甘情愿在大风或烈日下做实验、测数据;要耐得住寂寞,才可以重复着不可缺少的枯燥的操作,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协作能力,才能在实验中发散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年结束,我获得学习二等奖学金。

大三的学习变得游刃有余,为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同时使各学科间融会贯通,我阅读了经济、哲学、人文等各方面的书籍。《经济学原理》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沉思录》再拿起时已经落了灰,《秘密》初看觉得神神叨叨,再看却也是揭示简单的道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第一页就被人名绕进去了……虽然有些书看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看完只记得一星半点,但这一星半点的积累也可以使自己更成熟,明事理。不满足于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我,为了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利用不到两个月时间自学并报考了雅思,取得6.5分,由于准备不充分,分数并不漂亮。这一年,我以班级第一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和“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并被保送为本校渔业资源专业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刻意追求,只是坚持做好自己。三年三个台阶,三年三个渐进,我的经历很平凡,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突飞猛进,有的只是想努力与“平庸”划清界线。

敢问路在何方

20岁,好像是一个被困在迷宫里的年纪。

上大学之前,我们中的大多数沿着一条名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既定的道路前进着,说快不快,说慢不慢,自己就这么闷着头走了过来,并以十七八岁的年纪展望大学,甚至大学后的生活。站在这个有那么多选择,却不知走不走得通的迷宫里,面对专业,有人欢喜有人忧,面对未来,有人坚定有人踌躇。不管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亲戚、朋友都在一遍又一遍地问我将来要干什么,原来我为说“不知道”而感到惭愧,现在我说“不确定”时心中却多了份坦然。虽然我一直十分羡慕那些有明确目标的人,羡慕他们的那份执着和无怨无悔,但对于我现在的不确定,我学会了坦然接受,毕竟是20岁的年纪,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有那么多的可能性,有那么多摔倒再爬起来的机会,我怕什么。我曾坚定地咬死不要当公务员,现在松口了,不是想当了,而是想给自己多一个机会,多一种选择,在迷宫里少给自己设一个dead end

活在当下。我可以从过去获得经验教训,理解生活,理解自己,但是,想要创造未来,只有把握好当前。时间齿轮本来就一刻不停的推着我们前进,容不得一丝犹豫。全身心投入到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对当下的自己最好的回报。饿了吃,困了睡,累了就把挑子一撂拍拍屁股玩去了;看见别人努力时,自己心里供上一串酸葡萄全当没看见,回头继续对着美剧、dota傻笑;一遇到有关于未来的问题不是叹气就是逃避……。自己又不是菩萨,何必将自己好吃好玩地供起来?既然来到教室,就放下手机认真听讲,既然要复习备考,就不要找借口,不耍小聪明。玩就痛快地玩,学就认真地学。

话是这样说,但并不意味着没头没脑地瞎忙活、乱尝试。不确定自己的未来没关系,但要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大二时我上了一学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限选课,虽然最后上交规划书的同时立马就心灰意冷了——还是对未来模糊一片,但是现在想来它帮我进一步发掘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接受自己的局限和缺点。就像迷宫一样,没有出口的迷宫没有意义,如果没有自己的“心之所向”,可能在该得到的年纪什么都得不到。

 

现在的我依然看不清未来,但因为走得更加坚定而使未来触手可及。心怀感恩,拒绝平庸,是我对三年多来的大学生活阶段性总结,我不确定它们是否准确,是否理性,但我唯一确定的是路还很长,现在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