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蕾,中共党员,2010级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现任校友会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主席,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副主席。曾参加第一届青岛市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学生干部暑期培训营“领导力提升计划”赴香港交流实践活动。三年平均成绩列专业第一,获2013年度“文苑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曾获得“基地班一等奖学金”,获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度优秀学生标兵”、“2012年度中国海洋大学先进共产党员”、“2011年度水产学院‘希望之星’” 等多项荣誉称号。2012年作为OUC-China团队成员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获亚洲赛区金奖,并获得九个单项奖中的两项。在第六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中获“南极特别奖”。目前,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研究所联合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录取(简称:PTN项目),定向单位为北京大学。 常蕾邮箱地址:yuededuxiang@163.com 一、关于梦想与理想 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上播放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纪录片,就想如果长大以后真的能够去一次该有多好。而这个小小的梦想在去年到香港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的时候变成了现实。当然我不再是一个小朋友,但依然在游乐园里度过了一年中最开心的一天。这个经历让我体验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奇妙感觉,也让我发现,那些原本我以为只能做梦想想的事情,也许离自己并不远,这中间只是缺少了某些联系,比如努力,又比如机会。 也会记得小时候老师问:“大家长大后想干什么?”,班里一半的同学会说:“我想当科学家。”可是现在再问问身边的人,大多是这样的答案:“不知道”。曾经那么肯定和相信的东西就这样被现实给击碎了,也许这不是现实的错,而是自己不够执念,不够自信。 来到大学才发现,只要足够渴望一样东西,就有足够的动力去追逐,而得到会比想象中要容易,并且从客观上去衡量也会发现,回报总是要比付出多。勇敢尝试,并拼尽全力,相信付出会有收获,当然这种收获也许并不在一时。 二、关于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 我由于偶然的机会知道这个竞赛,并参与其中,收获了很多当然也付出了很多。整个竞赛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用一年的时间体验一次科研的全过程,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文献的查阅和前沿的追踪,到自主选定课题,再到通过实验去论证想法的可行性,到最后的成果整理和展示,十分的完整而有效率。由于是一个国际性竞赛,其要求远远高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项目和学校SRDP,可以大大开拓视野和思维。 但是正是由于其竞赛性质,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想出尽可能奇思妙想的创意、完成最大的工作量,因此在其中到底能得到多少锻炼和提升,完全取决于个人是否有主动性,是否能跟得上节奏。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的项目,团队的合作异常重要,十几个人之间的沟通协作也是比赛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参加比赛就必须信任和依靠他人,成败往往不是个人努力多少而是其他人是否也努力。在比赛期间,我们的团队中有人连续七天没有离开过实验室一步,也有人在最后一个月中平均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选择了,就必须咬牙挺过去。 三、关于海洋知识竞赛 我从大二上学期就参加了海洋知识竞赛的校内海选,并作为我校代表队成员分别参加了第四届和第六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的赛区比赛,最后终于获得了这个竞赛的最高荣誉——“南极特别奖”,期间充满了曲折,有惊喜也有失望。 其实海洋知识竞赛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只需要坐下来把题库坚持背完就会有机会,而题库的内容也以科普知识和常识为主,并不深奥。不可否认,这个记忆的过程就像考前复习一样枯燥而无味,而获奖的概率也小得像大海捞针,也许这就是很多人觉得不值得参加的原因。当然或许也有人说,几千道题目,没有超强的智商哪里能记住那么多题目?有这么多看似充分的理由让我们气馁,于是首先自己先泄了气,这样如何能发挥出我们的最大潜力?而仔细回想,我最初参加竞赛的动机不过是觉得自己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别人问到海洋知识的时候总不能什么都不懂,也就决定用中秋节三天假期恶补一下知识,并没有一定要获奖的期待。而今年大四的我,受老师委托再次参赛,就更加没有任何期待和压力,而这种心态给予了我最大的惊喜和快乐,最小的失望和难过。及至以个人身份通过网络答题参与竞赛,直至参加最后的总决赛,则源于自己不服输的本性和隐隐的对于母校的一份责任和使命。同时,既然选择去做就必定竭尽全力才不会后悔,我无比庆幸自己在被折磨地快撑不下去的时刻选择了再努力一下。 四、关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 我从大一加入了校学生会秘书处、院学生会实践部、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职业策划部,到大二担任校学生会鱼山校区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副主席、班级学习委员,到大三成功当选校学生会副主席,在到现在担任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主席,学生工作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占用了我课余生活的80%以上。其中的酸甜苦辣相信每个做过的人都能够有所体会。 我从来不认同学生工作与学习、科研、活动不可兼得的说法,反而因为课余时间较少,就必须尽力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去预习、复习,时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当然睡眠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压缩。而学生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大一刚进学校的不安由于在学生会和社团中遇到许多热心的学长学姐而消除,大二大三的忙碌因为有许多学弟学妹的陪伴而变得有意义,我尖锐而自我的性格由于学生工作的磨练而改变,而处理事情的能力由于各样的经历而提升。 五、关于科研和保研 出于早点接触科研、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的考虑,我在大一下学期进入我院藻类学与藻类养殖研究室进行助研,后又跟随王巧晗老师进行了国创项目的实验。在此过程中,我初步了解了科研的过程、实验室运行的条件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我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比较长,所获得的成绩也不是十分显著,更多是一种体验和了解。但是,事实上我认识的一些同学通过两到三年在实验室的踏实工作,不仅能发出高水平的论文而且个人的科研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我的教训是,进实验室要有明确的目的,越高的目标去要求自己就能越快地提高自己。 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大家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保研夏令营,而这些夏令营其实就是各高校、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和直博生的面试。如果能够拿到学校的外推资格,那么夏令营面试通过后发放的拟录取通知就是一张接收函。而如果与学校那少的可怜的外推资格无缘的话,拿到其它高校的拟录取也会为考研带来一系列优惠条件,如降分录取、免复试等。而如果既拿不到保研资格,又不想考研,同时自身实力超强的话,那么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也有部分既不需要外推资格又不需要考试的招生名额,但前提是你足够有竞争力。而在夏令营面试中,科研经历和英语水平就是导师们关注的焦点。夏令营的通知于每年五月开始在各高校网站上发布,而一些论坛,如保研论坛中会对这类信息有整理和收集。这方面我们自己要做个有心人,不能总等待他人提醒,要主动去获取相关信息。这注定是一段需要独自上路的旅程,我们不要总期待有人与我们同行。 六、关于班级和同学 我所在的班级是2010级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我一直庆幸自己来到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在这里,大家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班委的组织下,团结一心,互帮互助,不仅有序地完成各项日常工作,而且在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都有突出表现,包括在学院组织举办的篮球赛、足球赛中连创佳绩,在班级风采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等。最能体现班级向上态势的是在本来处于劣势的学习成绩方面,我所在的班级也在逐年提高。最终于2012年获评为我校唯一一个省级红旗团支部。我作为班级代表进行答辩时,看着在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班级取得的一项又一项成绩,真的从心底生出一种自豪之情。 在大学中,同学之间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少于之前的初中和高中。但是由于大家的很多观念已经建立,所以可以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东西远远超过之前。在与同学的真诚交流和相处中,我收获到的不仅是帮助,更多的是在影响中成长。在大学中,相处时间最多的人就要数室友了,而我在大学中的勤奋就源于室友的激励。正是由于大学之初,室友明确的目标和毫不懈怠的态度,让我决定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用勤奋和努力去度过大学生活。每当遇到困难,有室友帮忙出谋划策;生病时,有室友帮忙照顾买药,真的觉得有家人般的感情和温暖。我始终坚信在大学中与同学相处只要以诚相待,别人也会以诚相见。见面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就是良好关系的基础,而有机会帮助别人就尽力而为。“百年修得同船渡”,同学能够聚在一起是缘分,应该惜缘。 转眼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大半,其中有很多惊喜,但也不乏遗憾,希望能在剩下的一点时间中,把每一点遗憾都变成圆满。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代表着我曾经努力过,但它们已成为过去,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却会伴我终生,也将鞭策和激励我继续努力前进。我是个幸运的人,一路走来,有无数的人给我提供了无私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得意时没有骄傲和浮躁,失意时没有沮丧和放弃,同时又善意地包容了我的缺点和不足,给我以最大的欣赏和鼓励。由衷地感谢在大学中曾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正是有了他们的指导和支持,才让我觉得不孤单。曾经以为沿着我所崇拜的学长学姐的发展轨迹去走就是完美的,但现在才发现,只有自己尝试和拼搏来的大学生活才是最棒的,很庆幸我拥有了这样一个大学,也希望更多学弟学妹可以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在走出校门的时候由衷地感谢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