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业海洋学实验室在Marine policy发表卫星灯光渔业监测与管理的新成果

发布者:耿雪晨发布时间:2022-07-29浏览次数:578

2022727日,水产学院渔业海洋学实验室2019级博士生田浩为第一作者,刘阳教授为通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利用夜间灯光遥感监测和评估人类活动以及气候环境变动对近岸渔业影响-以北部湾为例”(Advances in the use of nighttime light data to monitor and assess coastal fisheries under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 case study in the Beibu Gulf),发表在国际权威海洋政策学杂志《Marine Policy》。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中国和越南沿海数百万渔民赖以为生的高产渔场,也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图1)。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变动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渔业资源的分布和产量造成影响。而政策因素,例如伏季休渔制度和新冠疫情期间的封锁,则会在特定时间内影响渔船的数量和分布。在2000年签订中-越双边渔业协定之后,我国的渔业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北部湾非法越界捕捞的打击。因此,监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北部湾近岸渔业的影响,不仅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渔船时空分布信息是渔业监测和管理中重要的数据源,本研究结合灯光遥感、环境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模型等多学科交叉手段,从渔船监测、政策制定、渔业指导和危机应对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图2)。夜间灯光遥感技术结合AIS渔船监测数据可以帮助打击非法越界捕捞和评估禁渔效率,为我国渔业谈判提供有力支撑(图3);在越南渔船捕捞强度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本研究建议实施覆盖整个北部湾的夏季休渔制度来保护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气候环境变动下渔场渔期的预测可以提高捕捞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响应国家的碳达峰战略(图4);同时本研究的监测手段也可以用于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和评估新冠疫情的动态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阐释近岸灯光渔业的时空分布模式以及跨区域渔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刘阳教授2017年回国任教,在水产学院引入渔业遥感技术,主要从事遥感和GIS技术在海洋资源与环境、水产养殖区划管理、渔业资源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交叉应用研究。近五年在Global Change Biology,Marine Policy,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和Remote Sensing等本领域顶尖国际杂志上以及中文核心期刊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海洋学报等发表论文20余篇。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22.105227

1 北部湾渔区边界及水深分布图

北部湾灯光渔业综合管理建议

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识别的越南渔船的非法侵入

4北部湾灯光渔业季节性核心渔区与环境因子叠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