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动态
温海深教授就海鲈产业问题接受水产前沿记者采访
发布人:温海深  发布时间:2022-10-17   浏览次数:
  10月11日,珠海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加快推进珠海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力争到2025年,全市预制菜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显然,预制菜渐成“新风口”,在此过程中水产品受益良多,海鲈便是受益者之一。
  一直以来,海鲈因肉厚刺少、质地鲜嫩、入口嫩滑、清甜无腥味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借此契机,笔者采访了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温海深教授,了解他眼中的海鲈产业。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 温海深教授


1、水产前沿:请您谈一谈海鲈(花鲈)的现状,目前市场正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温海深:从养殖产量来看,2021年我国海水养殖鱼类总产量为184.38万吨,其中大黄鱼:25.42万吨,卵形鲳鲹:24.39万吨,石斑鱼:20.41万吨,海鲈:19.91万吨(包括1万吨左右的尖吻鲈养殖产量)(详见下图)。海鲈在海水养殖鱼类中产量始终名列前茅,2009年以来,我国养殖海鲈年产量均超过10万吨,珠海地区池塘海鲈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是我国海鲈养殖与加工主产区。
  从市场价格来分析,海鲈市场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趋势。截止2021年12月,斗门区“白蕉海鲈”池塘养殖面积达到3.3万亩,产量达12万吨,总产值约为21亿元。2021年第2季度,普通池塘养殖面积环比下降52.41%,同比下降50.36%;普通网箱养殖面积环比下降0.35%,同比下降0.36%;深水网箱养殖面积环比上升0.38%,同比上升两倍多。1.2-1.3斤规格的白蕉海鲈,2021年12月价格为19.96元/kg,环比上升0.2%,与2021年1月相比上升24.13%,与2020年12月相比上升23.44%。普通池塘养殖、普通网箱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三种不同养殖模式下,采取的普通池塘养殖海鲈成本最低,单位总成本为24.04元/公斤;普通网箱养殖的成本介于池塘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之间,单位总成本为29.46元/公斤;深水网箱的养殖成本最高,单位总成本为32.70元/公斤。离岸网箱养殖活海鲈价格在40-56元/公斤,深远海养殖活海鲈价格比较离岸网箱养殖海鲈高1-2元;出口海鲈价格依据不同国家而定,一般高于国内价格,但是对品质和规格要求较为严苛。

我国海鲈养殖产量


2、水产前沿:据您分析,现在海鲈(花鲈)产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温海深:从全产业链角度分析,花鲈主要面临4个重点问题。
  其一,花鲈生殖调控与遗传育种等基础研究薄弱:10年前,该方面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未得到国家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影响了花鲈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其二,花鲈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选育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养殖花鲈种质退化、生长与抗逆性状退化,缺乏优良品种;北部海区作为花鲈种质资源最好的地区,野生花鲈亲鱼种群数量年际波动较大,亲鱼繁殖性能与野生苗种数量降低。
  其三,缺乏大型苗种繁育企业整合零散市场:花鲈苗种生产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决大部分苗种由浙江沿海生产、福建孵化与培苗,缺乏大型企业进行海鲈规模化繁育与苗种生产。
  其四,花鲈产业链延伸不够:与强大的养殖产能不协调,流通、加工与消费全产业链发展不足;深远海、内陆和盐碱水域养殖开发力度不足。
  当然,现在花鲈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市场变化和具体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所有业者共同去面对和解决的。例如,白蕉海鲈销售虽然在缓慢恢复,但仍受疫情影响,并且存在种质退化明显、缺乏自主育苗能力、养殖成本上升、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差、产业链不完善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黄渤海深远海网箱养殖花鲈刚刚起步,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优质化、规模化、大规格良种供应问题,以及养殖产品销售、市场定位与价格问题等;离岸网箱养殖花鲈产品如何与珠海池塘养殖市场分开定位,提高养殖效益;内陆盐碱水域开始重视花鲈养殖,但是缺乏技术指导与苗种供应渠道,发展前景难以预测。

收获的海鲈


3、水产前沿:针对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您有何解决思路?

温海深:总体来看,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尝试突破。

首先,提升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加强花鲈生殖调控与遗传育种技术研发,确保花鲈苗种成活率、品种抗病抗逆性和肌肉品质显著提升,加快新品种培育进程。

  其次,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养殖品种的调整或养殖时间规划,与淡水养殖优良品种进行混养,提高活鱼上市比例,维持相对稳定养殖量或调整不同上市时间,保证合理流通量,实现较高的养殖利润,保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者,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随着花鲈苗种、养殖模式、饲料、流通等关键环节逐步完善,预计我国花鲈产业将向着深远海方向发展。
  最后,探索内陆及盐碱水域养殖,花鲈具有能够适应内陆复杂水域条件的能力,特别是中碱度水域条件,应作为新养殖模式进行开发。

4、水产前沿:目前,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仍是花鲈养殖的主流模式,对这两个模式您有哪些建议?

  温海深:关于网箱花鲈养殖模式,需要根据当地政府渔业规划,适度发展近海网箱和离岸网箱花鲈规模化养殖,研究制定合理养殖密度和生态预警机制;鼓励采用智能化深远海网箱养殖设施,进行大规模花鲈养殖,重点做好设施建造、优质苗种供应、饲料供应,加强运输、捕捞等配套设施建设。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与池塘养殖花鲈错位发展,瞄准国内高端市场,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等国际市场,提升深远海养殖鱼类品牌意识和经济效益。
  而规模最大的花鲈池塘养殖模式则需要注意以下6点:
  (1)建立花鲈良种选育与优质种苗技术体系:亟需在政府引导和海水鱼体系科技支撑下,在珠海市建立花鲈良种选育与优质苗种生产基地,优选不同地理种群的花鲈优质种质资源,组建良种选育中心,从源头上为优质苗种培育提供种质保障。建设优质苗种培育示范基地,形成规范化苗种培育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优质苗种供给。
  (2)创新与示范新型工程化池塘养殖系统模式: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技术示范+企业带动+行业规范+金融牵引+宣传引导”的组合拳,逐步推动斗门区花鲈池塘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强化政府和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对花鲈池塘养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开发花鲈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技术:解析池塘养殖生物能量代谢规律与环境要素循环利用途径,开发基于经济模型的投入品与养殖生产管理系统,研发池塘养殖环境与生物的物联网管控技术,研制池塘养殖专用改底、水质监测、鱼类行为识别与管控等专用设备,开发低饵料系数优质饲料和病害生态防控技术,集成构建花鲈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规范,推广“减密度、促生长、增效益”模式,引导和推动养殖产业技术自主变革。
  (4)加强花鲈池塘养殖投入品管理:通过试验与示范,筛选适宜斗门区花鲈池塘养殖的底质改良剂、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等投入品,建立使用技术指导手册,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宣传引导养殖业者在养殖高危期、不利天气因素或自然灾害来临前进行应用,逐步提高花鲈池塘养殖生态防控能力。
  (5)开发花鲈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新技术:针对斗门区花鲈池塘养殖的技术需求与当地气候特点,探索微生态制剂、鱼菜共生等方式调控养殖水环境,开发池塘养殖水环境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或在最小利用空间条件下,研发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6)畅通花鲈养殖产品的销售与流通渠道:充分发挥流加协会海鲈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逐步完善和优化目前“养殖户+销售商+市场分销”的产品销售模式,拉近养殖企业或养殖业户与消费终端的距离,减少养殖业者利润空间的分配渠道和比例,提高养殖效益。同时,通过花鲈“鱼文化”建设,拓展销售与消费渠道,比如与电商平台的对接、与休闲渔业的衔接、与科普教育的适应,加强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养殖中打样的海鲈


5、水产前沿:目前在新品种的选育上,进展情况如何?主要的选育方向是什么?将会实现哪些突破?

  温海深:我们实验室致力于花鲈生长和耐盐碱性状的遗传选育,早期通过传统选育构建了包括南北地域、生长性能良好、耐碱能力强的核心育种群体。近期,我们以黄渤海海域的花鲈自然种群作为参考群体,对其生长和耐盐碱性状的表型进行测量,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基因分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筛选获得的与生长和耐盐碱性状相关的SNP位点,以此分别构建生长和耐碱性状的最佳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模型。目前,我们对花鲈核心育种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利用已构建的GS模型来评估核心育种群体的育种值,挑选出育种值高的个体进行人工繁育,以获得选育后代。通过选育后代与未选育群体的生长和耐碱性能比较,评估GS对花鲈优良性状的选育效果。预期基因组选育后代的生长和耐碱性能提升10%以上。下一步实验室将在精准个体识别技术、原位表型测定技术研发,及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分型技术构建方面加大投入,拟建立覆盖性状表型测定、核心种质筛选、基因组分型及全基因组选择的“一站式”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加快花鲈的新品种培育进程。

6、水产前沿:种业是养殖业的根基,关于产业的健康发展,您还有哪些建议或感触?

  温海深: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并非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就能足以支撑,所以产业的力量需要集中起来,整合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种业相关企业,推广部门、协会等力量,重构“新空间”养殖模式,创建花鲈现代种业体系(详见下图)。同时,我们中国海洋大学也在积极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产业。目前,我们在山东省就有两家深度合作的海鲈育种企业,他们分别是利津县双瀛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和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

温海深提出的海鲈种业体系建设规划


7、水产前沿:自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给海鲈(花鲈)产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温海深:2008年农业部科教司成立了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整合形成国家“十三五”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对象扩展到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大黄鱼、石斑鱼、海鲈、金鲳鱼、河鲀、军曹鱼9种鱼类,专门设置了海鲈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海鲈营养与饲料岗位,以及养殖模式、病害防控、加工等相关岗位。在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带动下,国家相继推动了海鲈相关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启动,协同推进海鲈产业持续发展,这些内容也被纳入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年度考核指标。
  (1)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珠海斗门区“一县一业”重点任务:随着海鲈产业的发展,斗门地区海鲈养殖的短板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全产业链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与布局,产业发展模式粗放单一;龙头企业引领与示范作用不足,大多数个体养殖业者各自为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足;种质资源混杂与苗种质量降低,产业发展的自我保障能力不足;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欠缺,国内外流通渠道亟需拓展;养殖病害多发,亟待建立完善的疫病生态防控技术体系,以保障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整合10个岗位科学家团队,1个综合试验站团队,与斗门区5个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一支近100人的技术研发队伍,对接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斗门区高新农业园区、斗门区人民政府等主管部门,形成完整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海鲈产业技术升级与示范服务工作。通过实施一县一业任务,提高海鲈主产区科技支撑能力,为助力产业升级插上腾飞翅膀。
  (2)海鲈育种研究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9年,在国家“十三五”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花鲈被列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模式方面也受到高度关注,特别是盐碱水域养殖,其中3个项目中含有花鲈相关研究。在国家“十四五”科技项目中,金鲳、石斑鱼、海鲈种业被列为独立项目,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3)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成立海鲈分会:2018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成立海鲈分会,旨在通过组建协会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与修订,建立权威性。通过组织产业分会形成合力,从流通、加工发力,开拓新的花鲈产品市场。目前海鲈养殖已经扩展到南方和北方的沿海及内陆省份,与之配套产业遍及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需要海鲈分会协调推进。
  (4)海鲈养殖技术推荐为全国绿色养殖主推品种:2019年为贯彻落实10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遴选全国绿色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集结出版丛书,花鲈被列为18个主要养殖种类之一,由温海深主编《花鲈绿色高效养殖技术与实例》,联合国内12家相关单位共同编著,2021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5)多平台协同推进海鲈产业发展: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牵头遴选一批科技小院,“山东利津海鲈科技小院”成功入列。其主要任务是把研究生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每年不间断派驻到海鲈繁育与种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导师带领下,重点研究解决海鲈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遗传育种、养殖模式等实际问题,完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该项工作与实验室承担的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海鲈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项目,中国水产学会“花鲈养殖产业科学传播团队”,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鲈分会等任务整合进行,为我国海鲈养殖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助力我国乡村人才振兴。
  2020年9月26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中国海洋大学携手举办的“卓越水产人才实践教育中心”签约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举行。水产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和中国海大校长于志刚出席签约仪式,并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2021年4月27-28日,水产总站与中国海大合作共建的“卓越水产人才实践教育中心”揭牌仪式在水产总站北京通州淡水基地举行,水产总站站长、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崔利锋、中国海大副校长李巍然出席活动并致辞。2021年7月-2022年6月,水产学院派出张凯强实验师赴水产总站进行为期1年的实践锻炼,主要任务是参与水产总站基地管理处的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及科研项目实施,重点推进花鲈“温棚标粗+池塘接力”养殖模式,通过2次专家现场验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花鲈生长速度为海水培育苗种的2倍。该项工作为北方地区花鲈大规格苗种模式探索有效途径,为山东省深远海网箱养殖花鲈提供优质苗种支撑。

8、水产前沿:许多时候,行业中的科研力量都在默默付出,做出了许多成绩却声明不显,所以也想请温老师您展示一下您个人以及实验室近些年的工作和成果。

  温海深: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鱼类繁殖生理与种子工程实验室隶属于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本人为该实验室负责人。20年来,实验室主要从事鱼类繁殖生理、生殖调控与品种改良等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以鲆鲽鱼类、花鲈、许氏平鲉、虹鳟、鲇鱼等10余种鱼类为对象,侧重研究了这些鱼类繁殖生理机能、繁育及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理论上为丰富鱼类繁殖生理学内容,实践上为鱼类人工繁殖与育种技术的建立与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近20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实验室师生在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期刊收录论文100余篇。

2021年实验室全体师生合影


  目前,我本人任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海鲈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CARS-47-G06),主编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出版教材3部;参加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花鲈》渔业卷和(第三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花鲈》渔业卷(第二版),近20年来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主要研究经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87-2001年:侧重研究淡水鲇鱼生物学与种质特征,通过主持内蒙古通辽市科委课题“西辽河流域大中型水库鱼类增殖技术研究”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辽河流域鲇鱼个体生殖力与种群资源利用”(9610E45),查明了西辽河流域自然水域鲇鱼繁殖生物学与种质资源特征;1997-2001年,通过实施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鲇鱼个体生殖力与产卵类型》,2001年实施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野生鲇鱼性腺发育成熟与排卵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等,深入研究了鲇鱼繁殖内分泌生理机制、人工繁殖技术等,为鲇鱼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2)2002-2008年:通过实施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率先研究了牙鲆、半滑舌鳎等鲆鲽鱼类繁殖生理、功能基因、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等,为鲆鲽鱼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3)2008年至今:先后主持许氏平鮋相关课题7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4项,国家“十三五”“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课题子任务、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通过这些研究揭示了卵胎生许氏平鮋交配、妊娠、分娩的生理机制,为进行育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2010年至今:主持花鲈相关项目10项,包括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海鲈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CARS-47-G06)岗位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十三五”“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课题子任务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项目1项,东营市渔业专项课题1项。通过这些研究,查明了花鲈种质资源特征、繁殖生理机制、繁育技术等,解析了生长、抗逆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子机制,开展了基因组选择育种工作,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立花鲈现代种业体系。
  (5)2010年至今:主持虹鳟相关项目5项,包括国家“十三五”“蓝色粮仓科技创新”深远海工业化大型养殖装备与模式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等。通过这些研究,突破了虹鳟三倍体制种关键技术,完成规模化苗种生产任务,为淡水及深远海网箱养殖虹鳟提供良种支撑。

关于鲇鱼研究成果

关于鲆鲽类研究成果

关于花鲈研究成果

关于虹鳟繁育与三倍体制种技术研究

  2022年10月,我们实验室成立20周年,衷心感谢业界人士对我们实验室长期支持和厚爱,我们愿以实验室成立20周年新起点,继往开来,持续推进海鲈种业体系健康发展!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水产前沿】。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anghailiang@o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