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1年度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李琪发布时间:2022-01-05浏览次数:524

20211226日,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1年度学术年会在青岛蓝海大饭店顺利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渔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实验室全体师生参会。会议邀请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陈勇教授作年会致辞,邀请了扬州大学张来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张帆教授、广东海洋大学侯刚副教授、南海水产研究所张魁副研究员以及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后李韵洲、孙铭等专家、学者线上参会并做专题学术报告。


图1 专家进行线上学术专题报告

1226日上午会议安排了4个专题学术报告。李韵洲博士做了题为《Crustacean stock  assessment overview and China TAC pilot on the Gazami crab fishery》的学术报告,从模型与数据的角度介绍了甲壳类资源评估的特点并探讨了电子渔捞日志在中国的应用;孙铭博士的报告题目为《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mixed fisheries: a global synthesis》,分析了全球尺度下混合渔业的渔获组成、评估方法、渔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等;扬州大学张来教授做了题为《人类活动引起的鱼类活跃度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影响研究》的报告,从数学模型和捕食关系的角度探究了人类活动对鱼类行为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上海海洋大学张帆教授做了题为《Fisheries  stock assessment in a non-stationary world》的报告,从生态系统非平稳性和多稳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1226日下午,会议安排了7个专题学术报告。广东海洋大学侯刚副教授做了题为《基于DNA条形码的南海鱼卵、仔稚鱼分类系统构建》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用分子手段鉴别鱼卵、仔稚鱼的方法;南海水产研究所张魁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研究进展》的报告,总结了南海部分海域的资源评估方法及资源现状;实验室张崇良副教授做了题为《渔业资源增殖评估研究进展》的报告,总结了当前渔业资源增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资源增殖评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张云雷做了题为《Joint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ling:  Using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to identify keystone species》的报告,利用联合物种分布模型探究了如何从生物学相关和环境相关的角度识别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博士研究生栾静做了题为《海洋生物栖息分布模型的空间可传递性》的报告,以白姑鱼为例介绍了物种分布模型的空间可传递性及其评价方法;硕士研究生李迎冬做了题为《渔业资源调查设计对SDMs预测性能的影响》的报告,探究了不同采样方法获取数据对多种物种分布模型建模及预测性能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宋业晖,做了题为《基于能量动态收支研究气候变化对小黄鱼代谢生态的影响》的报告,利用DEB模型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下小黄鱼的生长及代谢的动态。最后,任一平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并向参会专家表示了感谢。

在过去的一年里,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 41 篇,其中SCI 18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FEMA海州湾野外观测站团队取得了多项荣誉,团队获评“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研究生年度人物”和“中国海洋大学2021年优秀研究生群体”等荣誉称号,多名研究生获学校“学习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等奖励,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员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在本次学术年会,实验室师生纷纷针对自身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积极提问,在交流讨论中吸收了前沿知识,开拓了视野,对渔业学科与海洋学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见解。未来,FEMA海州湾野外观测站团队全体师生将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拓展研究思路,勇于创新,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立足国家需求,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助力。

图2 参会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