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在海洋多环芳烃污染生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人:王俏俏  发布时间:2023-12-25   浏览次数:10

研究室在海洋多环芳烃污(PAHs)染生物有效性和风险评估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The assessment of bioavail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of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seawater of typical bays”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顶级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1Top期刊,IF=9.8)上。



近海环境中PAHs主要通过海上运输、入海河流、沿岸排污和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到海洋环境中,主要分布在海水、表层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其中海水PAHs包括溶解态和颗粒态两种存在形式,而且低苯环PAHs更易分布在溶解态中,高苯环PAHs易分布在颗粒态中。已有研究表明海水PAHs含量与温度、盐度、pH、总氮、总磷、三氮等理化因子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而且溶解态和颗粒态PAHs均具有生物有效性。目前关于近岸海水PAHs污染研究以溶解态为主,这可能造成PAHs污染风险评估的不准确性。因此,近岸海水溶解态和颗粒态PAHs污染生物有效性和污染风险评估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文研究了山东典型海湾(莱州湾、乳山湾、胶州湾和海州湾)海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PAHs的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评估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作为监测生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溶解态PAHs在栉孔扇贝中生物蓄积性更强,其生态风险与蓄积PAHs的健康风险和生物效应评估结果显著相关;而颗粒态PAHs在四角蛤蜊中表现出更高的生物蓄积潜力,其生态风险与蓄积PAHs的健康风险和生物效应评估结果之间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由于四角蛤蜊中PAHs蓄积的健康风险和生物效应与海水中总PAHs污染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因此,四角蛤蜊更适于作为评估山东典型海湾海水PAHs污染环境风险的监测生物。本研究首次比较分析了POPs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生物效应之间相关性差异。

该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环境生理学研究室潘鲁青教授研究团队完成,研究室博士研究生李泽远为论文第一作者,潘鲁青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2MC006)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8GHY115007)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