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4.049)发表了题为“A verification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monitoring and multi-biomarker approach using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nd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pollution in Shandong coastal area of China”的最新研究成果(DOI:10.1016/j.marpolbul.2020.111155)。
随着海上石油和轮船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海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ions, POPs)污染日益加重,多环芳烃(PAHs)和四溴双酚A(TBBPA)作为全球性典型POPs,部分海域已达到中等污染水平,严重威胁着海洋环境的生态安全,已成为海洋环境必须优先控制和监测的污染物。本研究于2015年5月、8月、10月在山东典型海湾胶州湾(S1)、乳山湾(S2)、莱州湾(S3)进行了PAHs、TBBPA污染调查和生物监测研究。通过测定双壳贝类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生物标志物,多生物标志物污染指数(MPI)分析表明,乳山湾污染最为严重,沉积物在8月份达到了重度污染水平,其次是胶州湾、莱州湾,达到了中度污染,且与化学污染监测结果相符,同时菲律宾蛤仔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值与各站点沉积物PAHs、TBBPA污染含量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p < 0.05)。本研究采用综合生物指数的方法,评估了海洋PAHs、TBBPA的环境污染效应,通过现场验证应用,建立了基于综合生物指数的海洋典型POPs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研究室硕士研究生李泽远为论文第一作者,潘鲁青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获得了国家海洋局重点研发计划(201405010)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0.111155